江口推出8种“强村集体经济”脱贫模式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26
江口县总结各村近年的脱贫实践,总结出8种“强村集体经济”脱贫模式,为扶贫攻坚、决战贫困探索了新路。
一、从“死”物流中寻“活”路。闵孝镇鱼粮溪村是全省农业生态示范园,作为村支书杨再炼的一天常常要在该村菜场、临道果铺、文化广场之间兜几圈。在他看来,村里这些场所不仅为大家生活带来方便,更代表着村集体的“钱袋子”。这些年,鱼粮溪村依托铜遵303省道的交通优势,建起了果园、大棚蔬菜、冷水鱼、萝卜猪物流市场,让产品随路飞往全市各地,农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多元。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,建成了文化广场、临道果铺以及农贸流转市场等项目,村集体资产总值达到100万多元,每年增加集体收入9万多元。
二、从盘活闲置土地中生“财”。凯德街道金钟村也有一本自己的“致富经”。由于该村位于县工业园区,数十家企业急需土地。2016年以来,该村将村集体所有闲置土地的出租方式由协议出租改为招拍挂出让,又引导农户以土地出租和到企业打工,农民人均增收4800元,租金收益达10多万元。
三、在“生态禀赋”上做文章。自然资源是上天给予的馈赠,聪明人总能从中挖出“强村”的资本。太平镇的寨抱村“靠山吃山”,以山林资源为资本参股亚木沟景区,从门票收入中获取分成,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多元。
四、发展服务业拓宽增收渠道。201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13年的3倍,据太平镇梵净山村干部介绍,为了让村子富起来,该村立足便捷交通和梵净山生态旅游环境优势,于去年开发了太平河漂流、休闲柳林、旅游店铺、村委会闲置楼宇出租、停车场等服务经营和物业经营项目,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,集体收入增加10万多元。
五、用返回地“四两拨千斤”。凯德街道凯德社区,有一种“四两拨千斤”的强村方式:利用集体土地13.7亩二产返回指标出租建设1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,又用23.5亩三产返回指标建设公寓式农民住宅楼和写字楼,年租金增加集体收入7万多元。
六、土地流转经营为村里增收。太平镇云舍村招商引资农民集体筹资400多万元,建设开发占地35亩的“中国土家少数民族生态古寨游”和“休闲生态游”。2015年以来村集体已增收10万多元,办起了沿江太公路的28户农家乐,解决了200多在家农民的就业问题。
七、巧用金融脱贫解决融资难。桃映镇龙虎、新寨等村与江口农村信用社合作,利用集体土地作抵押与农民自留地入股等方式发展精扶贷,向信用社融资300多万元,投入生猪代养项目建设,解决了启动资金筹资难的问题,使得项目顺利立项和实施,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解决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。
八、参股增收开辟发展新空间。凯德街道明星、黑岩等村联合规划,大力发展3000亩金秋梨、紫秋葡萄园建设,集体与农民按土地入股比例分红,年增收可达100多万元。利用矿山资源性资产,推广专业性承包,靠矿山资源入股,集体收入达6万多元。
